舌尖上的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之前某媒体平台曝光跨境电商供应链平台销售来自日本的核污染地区食品的事件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跨境电商产业日益蓬勃。但跨境电商复杂的货源也为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隐患。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对跨境电商食品、化妆品,总共风险监测了26273批。其中,不合格率是4.6%,比正常贸易渠道高5倍多。


目前的跨境电商主要有两种模式——保税区备货模式以及直邮模式。在保税备货模式下,海外进口产品在进入国内保税仓时,需提供原产地证书,并通过海关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系列检查和备案,而部分跨境电商的直邮模式则不需要原产地证书。



面对复杂的货源,消费者在选购时有什么依据?


TÜ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ÜV南德)提醒消费者可以通过观标签、查证件、看条形码、验信息这四招进行进口食品的鉴别,以购买到合格的进口食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我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

二看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 是 “中国检验检疫” 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 如无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具的“CIQ”标志,消费者有权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三看产品条形码。编码具有唯一性,它要求一个商品项目、一家厂商或一个国家(地区)只有一个代码,当商品项目、厂商、国家(地区)已经确定,就永不改变。而且商品条形码中的一组数字还要组合国家(地区)、厂商和商品,这种商品项目代码就可保证商品的代码标识在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特定和唯一的。例如,前缀码为 “471” 的是中国台湾生产, “84” 的是西班牙生产, “000—019、 030—039、060—139” 的是美国生产, “690—695” 的为中国大陆生产,“94”的是新西兰生产,“45—49”是日本生产等。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应拒绝购买不具有条形码的食品。

四看经销商有无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应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只有货证相符,才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合法进口的。
可是,对于大多数追捧进口食品的消费者依然以为拥有全外文包装的才是真正的“原装进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TÜV南德专家暖心提醒
根据现行法规,经检验检疫合格、具备“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方可入境销售。所以,没有中文标签的的进口食品,均属于非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食品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窗口,消费者需要通过中文标签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着进口食品缺中文标签 、中文标签信息不全、零售商随意自行加贴中文标签等违法行为乱象,严重干扰消费者选择正确合适的产品。
TÜV南德专家提醒消费者,国家要求进口食品提供中文标签,是为了保证消费者能看懂成分表和保质日期等信息,便于消费者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购买。比如,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的消费者,或者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购买到不适宜自己食用的食品。

那么,进口食品的中文标签又有哪些基本原则性规范呢?


依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的相关规定,其中对中文标签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如下:
(1)食品标签应通俗易懂、有科学依据,不得标示封建迷信、色情、贬低其他食品或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
(2)食品标签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
(3)食品标签不应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
(4)食品标签不应标注或者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5)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面积大于35cm2时,强制标示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